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31/36337/7ec6c.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弘揚光榮革命傳統 ——意昂3体育 - 意昂3体育
新聞速遞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系列評論員文章

一、 一百年來的偉大實踐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坐標

二、 一百年 正青春

三、奮楫揚帆 築夢強國時代

四、用發展的硬實力紮實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五、青春融入百年風華 一生永獻千秋偉業

六、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八、堅持“人民性”是中國現代化的方向

九、學黨史賡續精神血脈 共奮進續寫考古新篇

十、黨的召喚就是青年的方向

附全文如下

一百年來的偉大實踐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坐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和理論任務,即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如何理解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歷史。這是我們學習黨的百年歷史、總結歷史規律、不斷走向成功,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一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四個偉大成就”,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一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取得的“四個偉大成就”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一個基本坐標。

理論創新歸根到底來自對實踐問題的解決和對時代任務的完成

一切理論和認識都來自實踐。一百年來,我們黨的一切理論創新都來自黨帶領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理論是對時代的任務和問題的“解”和“答”。一種理論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真正的創新的理論,就在於它回答了時代的問題,完成了時代的任務。不同時代的理論體系之所以有萬千形態,就是因為不同時代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和任務,因而對這些問題和任務的回答也就不同。在這一意義上,理論創新的關鍵就在於它是否提供了解決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的方案,就在於它是否從事中見理、器中見道,從特殊中發現普遍,從個別中提升出一般,真正做到“下學而上達”。

實踐推進到哪裏,我們的理論就應該發展到哪裏。一百年來我們黨的實踐主題和歷史任務是什麽?我們黨是如何推進這些實踐主題、完成歷史任務的?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案?這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根本和關鍵。

百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和創造的歷史是黨的偉大實踐和奮鬥歷史的反映

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當代世界所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解決當代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的基本方案和基本理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路徑。因此,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歷史,必須緊緊圍繞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偉大鬥爭和推進的偉大事業。

一百年來,我們黨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與這一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相對應,我們黨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我們黨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與這一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相對應,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這兩個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偉大歷史性飛躍,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

我們黨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與這一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相對應,我們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一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歷史性飛躍,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我們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與這一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相對應,我們黨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偉大歷史性飛躍。

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理論創新無一例外都是實踐創新的反映。因此,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不同歷史階段所進行的偉大實踐、偉大鬥爭、偉大事業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是理解和把握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的一個基本坐標。

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歷程,為馬克思主義註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不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無法融入到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成為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註入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為馬克思主義註入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為馬克思主義註入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為馬克思主義註入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必須立足時代實踐,根據時代實踐的發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熔舊鑄新的工作,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產生於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它不是對我們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映。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搬過來,無法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也無法完成我們這個時代的任務和使命。中國傳統文化,即便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要想發揮作用,就必須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二是必須按照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有損有益,使之成為適合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新文化,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總之,為馬克思主義註入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需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從我國建設改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新理論。


一百年 正青春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飄搖紅船到巍巍巨輪,百年大黨,正青春!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深刻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這一百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積弱積貧的舊中國,一步步變成“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宣言,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現代政黨、人民政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信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畏犧牲、不懼萬險,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回望來時路,無數共產黨人以青春澆築偉大的歷史豐碑。1840年“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對外忍受列強淩辱和瓜分,對內遭受封建統治壓迫。在這種背景之下,有識之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發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倡六種價值“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種價值正是新青年的精神內核。1916年,中國共產黨的另一位創始人李大釗在《新青年》雜誌發表《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底色,也呼喚覺醒的新青年擔負改造國家和社會的責任。1917年“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們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號召創建“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用新文化、新思想激發國民奮發圖強、改天換地,中國共產黨就誕生在風起雲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中。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奉獻、為人民獻身。

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遭遇過多次挫折和絕境,但每一次中國共產黨都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涅槃和重生,一步步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既包括面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大戰爭中的強大敵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浴血奮戰、保家衛國,也包括在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時期面臨技術難關和國際封鎖,中國科技工作者與人民一起獨立自主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巨大進步,在航天、航海、高鐵等領域取得顯著成績。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文明演進的歷史積澱,又經歷百余年現代化的鍛造,是依靠自主力量完成現代化的發展中大國,對人類進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光明理想到今日盛景,從過往期許到未來藍圖,步履不停,奮鬥不息。這一百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充滿顯示了中國人民走向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豪邁力量。“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必須接下先輩們手中的火炬,以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的光輝事業。作為一名從事新聞教育的青年老師,也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傳播思想,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


奮楫揚帆 築夢強國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全面回顧了我們黨百年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走過的光輝歷程和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發出了“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的偉大號召。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讀懂百年奮鬥歷程,是我們在新時代揚帆啟航錨定前行方向的定盤北鬥。

建黨百年是黨領導人民推翻“舊製度”向“新時代”探索的百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封建地主階級內部嘗試變法維新,農民階級發起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一代代仁人誌士都在迷茫中探索救亡圖存之路。但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道路,明確了反帝反封建、建設社會主義的革命任務,中國的社會變革才找到了前進方向。“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從學習他國先進革命經驗,到自主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中國共產黨始終與時俱進、牢牢把握著時代脈搏。

建黨百年是黨和人民共同奮鬥改寫自身命運的百年。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此,共產黨人始終將人民利益擺在個人利益之前,將國家利益擺在小家利益之前,不怕犧牲,革命戰爭年代,毛主席一家有6人為革命犧牲,賀龍元帥的宗族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超過2000人,這只是無數共產黨人的縮影。新冠疫情肆虐,“共產黨員先上”成為一個個援鄂醫療隊員堅定的誓言。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人民群眾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道路選擇,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不斷加深,人民離美好生活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建黨百年是中華民族不斷凝聚攜手面對挑戰的百年。百年前,面對國家的羸弱,張之洞在彌留之際慨嘆“中國要亡了”;日軍挺進南京時也曾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但腐敗的政府、落後的製度會滅亡,中華民族則在列強的炮火中涅槃重生,重新向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奮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帶領人民贏得了抗戰的勝利,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凝聚與號召下,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不斷增強,才得以集中力量跨越前進路上的重重阻礙。

因此,偉大建黨精神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也是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坐標。對每個個體來說,學習、回顧黨的百年奮鬥史,都是對自我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將個體投射到偉大征程、偉大事業的“放大鏡”。認真、全面、系統地進行黨史學習,不僅是對民族歷史的重溫與回顧,更是每個人奮鬥征程中的思想“加油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第二個百年奮鬥征程剛剛啟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中國人民、偉大的中華民族不僅有迎接挑戰的決心和勇氣,更有戰勝困難的主義與智慧,這正是歷史給未來的回答。


用發展的硬實力紮實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風華正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首過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取得了豐功偉績,奠定了厚實基礎;面向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黨必將帶領人民繼續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言書,更是動員令。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大學肩負著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是責無旁貸的建設者和貢獻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和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意昂3体育官网的命運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意昂3体育的奮鬥歷程始終與國家和人民的奮鬥歷程緊密相連。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胸懷“國之大者”,用發展的硬實力和更高的發展質量,積極主動投入新的趕考之路。

發展的硬實力來自於人才培養的硬成效。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是要靠人去實現的,更是要靠高素質的人才去支撐和引領。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未來屬於青年。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的事業後繼有人,是高校的神聖使命。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紮實做好立德樹人各項具體工作,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培養出能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圓夢新一代。

發展的硬實力來自於科學研究的硬成果。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環。高校是科學研究的主陣地,是創新的重要引擎,要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多產出一流研究成果;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更要始終瞄準國際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最前沿,有膽量、有勇氣在國內領先、世界一流上確立目標,在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創新點上狠下功夫,在某些領域走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用突出的創新發展成果,直接促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

發展的硬實力來自於社會服務的硬成績。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被大眾寄予崇高期望和高度尊敬的文明載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通過知識共享、人才輸出、校地共建、科研成果轉化等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擺在高校面前的新任務新課題。一流的大學更要有一流的作為,要深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自身的知識、科技、人才優勢,為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貢獻更多高校力量和大學智慧。

發展的硬實力來自於文化傳承創新的硬成就。文化的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在新的征程上,高校要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讓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高校要發揮與國際交流密切的優勢,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讓中華文化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向世界,讓每一中國人都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就越是要咬定目標,越是要艱苦奮鬥。我們要堅定前進信心,矢誌拼搏進取,用發展的眼光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發展的硬實力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應有貢獻。


青春融入百年風華 一生永獻千秋偉業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對於包括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在內的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意昂3体育共青團把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最為重大的政治任務,從黨和團的特殊政治關系出發,找準始終一貫的幹事初心,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也應當是共青團的精神氣質,不斷加強意昂3体育共青團的先進性建設,努力引導意昂3体育青子忠實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朝氣銳氣,努力鍛造政治忠誠、思想先進、作風優良、具有強大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能夠為學校黨委戍守陣地、為學校發展沖鋒陷陣的馬克思主義青年政治組織、先鋒隊伍,用實際行動為意昂3体育立德樹人和“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為即將到來的建團100周年營造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用心學原理,理想掌航向,以紅色信仰增強青年誌氣

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是一堂見解深刻、發人深思的黨史課。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是共產黨人奮鬥不息的精神動力。新時代青年要樹牢精神旗幟,在追尋紅色信仰中增強誌氣。

“廣”學精神,高水平賡續百年薪火。7月1日,意昂3体育團委組織全校學生觀看慶祝大會,會後3小時內將學習貫徹任務下達至39個院系團委、1249個基層團支部,在全團範圍內掀起學習熱潮。來自37個院系的1500多名師生光榮參加慶祝大會和鳥巢文藝演出,向黨的百年華誕獻上意昂3体育青年最誠摯的賀禮。

“常”學信念,高要求築牢思想陣地。7月9日,“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專題黨課隆重舉辦;“雲上大思政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思政“金課”吸睛吸粉,廣受熱捧。意昂3体育更將其“光榮在黨100年”的歷史與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度融入到畢業晚會、開學典禮等重要儀式中,讓每一個特殊節點都被百年征程與重要講話精神的光輝照亮。

“精”學思想,高標準領會紅色原理。組織引導各級團組織辦好豐富的主題團日活動之余,意昂3体育團委聯合中青報推出《意昂3体育青年“數”說四史》系列視頻,用青年視角、青年語言、青年體悟細致解讀“四史”,在校內平臺、社會媒體上引發熱烈反響。

“活”學歷史,高質量體悟崢嶸歲月。邀請《覺醒年代》《國家相冊》《1921》《理想照耀中國》等優秀作品主創團隊走進意昂3体育,精心打造一堂堂高關註熱度、高思政濃度的黨史教育課程。7月1日播出的“意昂3体育師生慶祝建黨百年未名湖畔黨史學習教育”,記錄全校4000余名師生於未名湖畔高歌黨恩、齊頌黨史,共同接受一場沉浸式的理想信念洗禮的盛況。

細心學品質,五育樹風向,以素質賦能涵養青年骨氣

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共產黨人的骨氣刻在“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剛毅裏,寫在“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不屈中。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和民族自尊自豪,在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淬煉中,增長本領,涵養骨氣。

“深”學發展,夯基築本,賦能青年成長。意昂3体育青年教育“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理論實踐、線上線下全線打響,學期全覆蓋、時時有引領。“快樂意昂3体育人”“健康意昂3体育人”“奮鬥意昂3体育人”全方位助力青年成長成才,為新百年培育新青年奠定牢固根基。

“領”學先進,典型引路,領航骨幹培養。“1000+”領航計劃50個班級以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命名,“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石光銀,時代楷模孫濤、王繼才與研究生新生骨幹面對面,以初心號召、以精神引領,講述畢生無悔的堅守與付出,傳遞奉獻與敬業的力量。黨的誕生是100年前一群進步青年開辟的一項青春事業,立足建黨百年和明年即將到來的建團100周年,意昂3体育共青團應當以更強健的青年力量引領未來、創造未來。

“強”學技術,為國揭榜,科創勇攀高峰。意昂3体育至今已參與29屆挑戰杯賽事、推薦3萬余名意昂3体育學子、推出7千余件參賽項目,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學新星、創業達人和創新創造成果,立足科技前沿為民族復興源源不斷輸送新動能續寫輝煌新篇章。

深入學實踐,創造啟新途,以篤行真做充實青年底氣

立身行事,當有底氣支撐。共產黨人的底氣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傳承,來自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成就。新時代青年要從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領悟自身的使命,當仁不讓,煉就過硬素質,充實底氣。

“真”學本領,社會實踐勇當先。4條主線、128支團隊、2000余名師生,本科生思政實踐課程將踐行初心落實到到田間地頭、改革一線;21個省市、60余個實踐基地、800個基層崗位,研究生“力行計劃”將學史力行延續至基層實地、廣大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是刻印在每一個腳印、每一滴汗水中的錚錚誓言。

“細”學能力,誌願服務落實處。意昂3体育誌願者“小燕子”在無數關鍵時刻展現當代青年對使命的踐行。疫苗接種,知行至善;冬奧服務,一馬當先;建黨百年,彰顯擔當。意昂3体育青年們以熱情真誠展現意昂3体育風采,用無私奉獻詮釋誌願精神。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領航把舵、奮楫揚帆指南針,也是凝心聚力、接續奮鬥的動員令。意昂3体育團委將以塑造學生時代氣質為己任,引導意昂3体育青年不斷夯實價值的底盤、精神的基座,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把小我融入大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針對當前紛紜復雜的國際形勢,定義了中國的三重身份,“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同時指明了中國對外政策的宏偉藍圖,“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中國自身沒有稱霸和對外侵略的傳統,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張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習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講話中強調:“主權原則不僅體現在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內政不容幹涉,還應該體現在各國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應當得到維護,體現在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實踐應當受到尊重。”但美國關註的則是自身不受任何挑戰的全球支配地位,正如其《國防規劃導引》裏所強調的那樣,美國首要目標就是防止再次出現像蘇聯這樣頗具威脅的對手,為此必須竭盡全力,阻止任何試圖支配地區資源的敵對國家,因為有了這種力量,這些對手有可能成長為世界大國。基於這種考量,美國以輸出美國式民主為名,發起了多次對外戰爭,而匆促撤出阿富汗這一殘酷事實再次證明了國霸必衰的道理。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加劇了全球發展的風險與挑戰。“中國機遇”是中國人艱苦奮鬥創造的奇跡,也是全世界共同的利好。2015年習總書記在《謀共同永續發展 做合作共贏夥伴》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爭取公平的發展,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我們要堅持開放的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我們要追求全面的發展,讓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我們要促進創新的發展,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今年5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的講話,他將美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歸結為“中國正在搶走我們的飯碗”,為此美國必須與中國全面競爭,擴大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當我們進行所有這些投資時,我們要確保一件事:我們買的是美國貨。”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和技術封鎖,並不會改變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的堅定決心。我們關註發展崛起現象研究的同時,也要更多思考蕭條衰落國家的軌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合理的國際關系舊秩序必須革新,但這種革新是要承認聯合國的重大貢獻,維護《聯合國憲章》的權威,而不是另起爐竈,用小圈子代替大團結。當年美國普林斯頓國家安全項目報告《鑄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21世紀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出,如果聯合國改革不能進行,而聯合國又變得越來越與美國不相關,“那麽就幹脆用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來取代聯合國,這個新的組織就是民主同盟。”中國的看法與此大相徑庭。習總書記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表明:“經歷一次又一次考驗,聯合國仍然充滿生機,寄托著70多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聯合國憲章仍然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要維護的,是聯合國中心的憲章秩序,不是個別國家一廂情願的自定規則秩序。

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歷史大潮的舉措,來自於對文明成長規律的自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製度的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4年,習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引用《左傳》裏闡明的煮湯和奏樂的智慧,“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形象地說明了“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其實,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有不和諧的音符才能產生最和諧的樂章!” 我們要弘揚的恰恰是這樣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而不是割裂東西、對立南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於“中國具體實際”之後提出,強調“兩個相結合”,這說明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究,理應深刻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的內涵,厘清“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洞察這“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中國具體實際”相對所指

在提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時,“中國具體實際”實際上很少作為核心範疇被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已經是結論,至於何謂中國具體實際、如何結合,並沒有成為繼續追問的理論問題。在這一論斷中,我們是以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心的。“中國具體實際”之所以被提及,主要是為了強調不要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防止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抽象的、空洞的教條,走向自以為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結局。也就是說,講兩者相結合,實際上是從如何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麽才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這一角度提出的,是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心、探討如何發揮其作用以解決中國問題而提出的,而不是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具體實際如何借助馬克思主義得到正確理解而提出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兩個相結合”的明確提出,要求我們擺脫對“中國具體實際”理解的誤區,把它當成一個學術範疇、理論問題進行深刻分析。進入對這個命題的分析,首先應該看到,作為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觀察時代和引領時代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特別強調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共產主義者不是把某種哲學作為前提,而是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特別是這一歷史目前在文明各國造成的實際結果作為前提。”這段話已經表明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是要把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前提,特別是要以文明各國的實際為前提,雖然他們所理解的文明各國有時也只是等同為當時發達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但實際上已經內在地隱含著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毛澤東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候,實際上更明確地強調了“中國具體實際”:“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這段論述完全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或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全面表述,“中國具體實際”在其中有多種表述,比如“中國的具體特點”“一定的民族形式”“具體的革命實踐”“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中國的特性”等,而與其相對的則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

理解“中國具體實際”,不能離開它提出的語境,應該放在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關系中來理解,不然的話,它就變成了一個不能把握的多義的範疇。“中國具體實際”不是指中國本身各地區、各領域、各群體的實際,不應該理解得過於狹窄、過於具體,不能就事論事,就情況談情況,把它理解為在中國出現的所有具體的事件、具體發生於每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情況。把握“中國的具體實際”,一定要從總體的視野進行整體性的理解,不應該把它理解成必須經過所有領域的調查研究才能把握的對象,當然這些具體的各領域、各地區的研究對於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具體實際”的具體內容及“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位置

理解了“中國具體實際”的相對所指,還應該進一步把握其具體內涵。一旦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容易理解但又很難界定的範疇。中國具體實際必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與現象,但並不是任何事實與現象都應該看作中國具體實際,只有主要的、本質的、長期起作用的客觀事實與現象才可以是中國具體實際。具體而言,“中國具體實際”首先所指的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情包括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的社會性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方位或發展階段、主要矛盾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要求從這些方面把握基本國情,從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出發,並從這些方面審視基本國情的變化,防止超越基本國情的盲目樂觀和冒進,也防止看不到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停留在某個階段的國情認知上。

中國具體實際還包括中國具體實踐。在有些場合,我們所講的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就是中國具體實踐而不是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具體實踐體現的是中國具體實際的“動態性”,強調的是“中國正在幹的事情”。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具體實踐,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改革開放實踐,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革命、建設、改革。這意味著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得以中國正在幹的事情為中心,就得從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發。立足具體實踐,必然包含著奮鬥目標,中國的奮鬥目標是中國正在幹的事情的一部分,也因此是中國具體實際的一部分,體現的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未來性”。馬克思主義著眼的是人類社會的奮鬥目標,在中國則有屬於中國這個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民族的奮鬥目標。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意味著要立足中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奮鬥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中國夢是同一個目標的不同表述,都是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是基於中國近代以來的進程而提出的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類社會的目標,是大多數國家都必然會追求、會最終實現的目標。

中國具體實際還包括中國歷史。一般而言,具體實際是當前的實際,與歷史、與未來屬於並列的部分。但對一個國家來說,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不可割裂的,只有通過歷史才能夠看清楚中國的現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能割斷歷史,不能不放眼未來,要從中國的昨天與明天來看中國的今天。中國具體實際一定包含著中國歷史的獨特性,正像毛澤東所強調的,“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國歷史當然是整個歷史,但更重要的則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最需要關切的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兩個歷史時期,即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的兩個歷史時期。

中國具體實際還應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具體實際中的地位一直被強調。強調中國的具體實際,忽略掉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是有問題的。但這裏的傳統文化絕對不是指傳統社會裏的文化,而是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是現在還存在、還在發揮作用的從傳統社會繼承下來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屬於中國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經濟發展、政治製度、社會交往中凝結成的價值觀念。只是,傳統文化是具有獨立性的,它具有延續性,已經融入到當前的中國社會中,已經融入到中國具體實際中,成為中國具體實際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後,再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顯然是為了突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不是中國具體實際完全涵蓋的,有著超越“中國具體實際”的外延,可以作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思想文化資源,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作為同一層次的。

科學把握“兩個相結合”的主體及其基本要求

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說明不是在今天才開始提出,才意識到要相結合。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伊始,就已經開始了相結合的進程。現在著重提出“兩個相結合”,是要進一步增強相結合的自覺性,更加自覺地將二者結合起來,這要求我們更進一步深化對這“兩個相結合”中“相結合”的主體及其基本要求的理解。

把握這“兩個相結合”,應該明確,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體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相結合的這個主體,一直有著不同的表述,比如“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等。無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都是說得通的。來自於中國之外的學說,需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伊始,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裏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特指馬克思列寧主義,“相結合”就是從國外傳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但在今天,講馬克思列寧主義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已不再具有現實針對性。

發展到今天,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提法實際上已經不太合時宜了。把馬克思主義放在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應的一面,實際上還是把馬克思主義看作西方的學說,也很容易讓人把馬克思主義還當成西方的學說。應該特別強調,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早就不再是來自19世紀歐洲的思想,而是古今中外的各種理論、各種文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理論。作為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內的、又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它本身已經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相對於“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是更為準確、合適的表述,這裏的基本原理不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也包括一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論斷、新觀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已經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作為既有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需要把在中國具體實際中形成的新的觀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以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不是“兩個相結合”的主體,而是“兩個相結合”要服務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目標,就是發展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

明確了“相結合”的主體,還得理解“相結合”的要求。既然是相結合,那就說明雙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哪一方為主體、另一方為客體,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視或貶低另一方,不能以前者來兼容後者,或者以後者來兼容前者。相結合的雙方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相結合”的過程應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相結合的結果應該是“雙改變”,即雙方都發生改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得以豐富發展,中國具體實際得以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追求“兩個相結合”,一方面要避免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心,僅僅把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論證其正確性和適用性的工具,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是適合中國的;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義下,否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價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化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加突出的是古與今、中與西的先進思想理論、文化價值觀念融合的問題。提倡這兩者相結合的針對性,在當前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過度推崇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問題,它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的學說,認為在中國就應該講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文化,要反對以西方理論為圭臬,就不能再老是講馬克思主義,再以這種外來的學說作為指導思想;一種觀點則是將傳統文化看作已經過時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應該放棄的東西,它將傳統文化視為封建社會的文化余毒,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定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不要老做傳統文化的文章,走上文化復古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道路。

一定要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之相結合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切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好有壞,要結合的是優秀文化,而不是封建糟粕。這個相結合,包含著如何批判吸收傳統文化的問題,也包含著借鑒“外國的進步文化”的價值。不能在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候,否定一切外國進步文化、西方理論。同理,中國具體實際是在世界之中的中國具體實際,離不開世界的實際、離不開其他國家的實際。立足中國具體實際,要求不立足某些國家尤其是某些發達國家的實際,但也不是完全不顧其他國家的實際、不顧整個世界的實際。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有高度的契合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根並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基礎和前提。但強調兩者相結合,最重要的不是著力探求兩者之間的契合之處、相通之處。能夠實現有機結合的雙方,一定是有差異的雙方,雙方都有對方所沒有的東西,談雙方的相結合才有價值和意義。我們更應該挖掘獨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價值理念,將其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把獨屬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一些東西沉澱為中國文化,成為未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如此努力,談論雙方更好地相結合才有更大意義。


堅持“人民性”是中國現代化的方向

國家現代化是中國的百年夢想。如果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算起,中國現代化進程已經走過180余年。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前的80年裏,中國近代仁人誌士、政治派別為改良、革新、“建國”而努力求索,先後醞釀和產生了洋務運動(1860—1895)、戊戌變法(1898)、“清末新政”(1901—1911)、辛亥革命(1911)等重大政治革新事件。現在看來,這些重大事件,無論是出於自覺還是被動,都是要努力探索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轉型。

192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共產黨作為追尋與探索救亡圖存、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之道的中國人的先鋒隊組織,走過了以黨建軍、以黨立國、以黨治國的歷程。中國國家現代化經歷迷茫、困頓、艱難探索、改革開放之後,目標日益接近,道路更加明確自信。今天,怎樣總結國家百年現代化歷史?如何解釋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經驗?這是擺在我們政治學者面前的學術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分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原因,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習總書記的論述闡明了一個基本道理:“人民性”是中國現代化的方向,堅持國家發展的“人民性”是中國現代化成就的重要保障。

國家演進的歷史顯示,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最大區別在於,國家作為一個具有統轄邊界的組織,其公共性和私人性關系的改變。換句話說,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實則是國家的公共屬性不斷擴展,相應地,國家的“私家屬性”或“集團屬性”被遏製而不斷隱退。比較現代化歷史研究表明,現代化國家具有如下特征:(1)國家變成了公共組織,而不再是“私家天下”;(2)國家的統治者變成了人民委托的“代理人”,而不再是家族統治的世襲繼承人;(3)國家的政策變成了公共政策,不再是皇帝詔令或利益集團的“霸王條款”。與此相聯系,理性官僚角色和組織化的政黨取代過去的“皇帝”和“家族”,成為國家統治的執政者。現代國家的構建過程實則是“眾利”和“眾意”通過實質性整合,轉化為“公利”和“公意”的過程,實現這個過程就要求提供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層級聚公利、集民意的製度化渠道。所謂國家的“人民性”就是指國家治理從理念到原則再到製度和機製的一系列確認和安排,以保障人民意誌得以表達、集中、整合成為國家(公共)政策和行動以體現絕大多數人利益和意誌的特性。

國家作為國民生活的共同體,圍繞國民公共生活秩序以及國民關系,特別是國民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等問題形成種種製度,這些製度綜合起來體現了國家的性質,即政治學中所謂的“國體”問題。現代國家通過不同的路徑和方式,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改造,確立了“人民主權”的國體性質,並要求從製度和政策上保持、維護和發展國家的這一性質。國家的“人民性”從根本上否定“權勢集團”和“利益集團”特權利益的合法性,強調國家的“公共性”。國家的“人民性”體現在製度和政策方面,並通過製度和政策的“人民性”和“公共性”得以保障。因此,國家的“人民性”以及製度和政策保障“人民性”的有效性就成為政治發展評估的重要指標,也成為製度和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和領導力量,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建立最廣泛的人民統一戰線、貫徹民主集中製,努力維護和實踐“人民性”原則。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以後,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通過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等一系列製度維護人民當家作主地位,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保證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協同進步;在實現經濟起飛之後的新時代,製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聚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並於2015年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發展理念,以此指導國家製度和政策改革的走向。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國家事業和改革實踐堅持“人民性”在新時代的表達形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理念貫徹融入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製度建設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套“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製度體系。新時代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就是要通過從嚴治黨、改善黨的領導來進一步加強執政黨的製度建設;通過推進政府一體化建設,構建“有為政府”“有效政府”和“有限政府”來優化政府治理體系;通過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推進全過程民主製度化來改善基層治理狀況,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效能轉化。正如習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學黨史賡續精神血脈 共奮進續寫考古新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有幾組數字值得我們註意:一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劫難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歷史;二是100年前的50多位黨員和今天的9500多萬名黨員——這些數字全面、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在文明發展進程中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總書記在講話中三次提到,5000多年中華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立誌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根基;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的奮鬥歷史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與學科發展結合起來學黨史、學講話,可更好認識初心使命,賡續精神血脈,寫好發展新篇。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100周年,意昂3体育考古也將迎來自己的百年生日。中國考古學、意昂3体育考古與中國共產黨同時誕生,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是在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中國知識界思考“民族”與“革命”兩大前途命運的產物。歷史和現實選擇了中國考古學和中國共產黨同時誕生、使命相似、同向而行,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考古學必定發揮關鍵作用。

考古學在揭示歷史規律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成效顯著。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考古學來認知、闡釋、保護和弘揚。由於實物資料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必須經過科學的整理、分析與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歷史和當代價值;也必須經過科學的保護、傳承、利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在文化自信中的獨特作用。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100年來,考古學重建了中國史前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過程;考古學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物質載體和精神力量;考古學為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和平、和睦、和諧交流互鑒提供了大量實物證據;考古學研究了古今族群關系、人地關系和超大規模國家治理方式,並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特別是考古學可彌補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關於東方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理論證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的考古學研究將大有作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民族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根基,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考古學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對高校考古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對意昂3体育考古倍加關懷。2012年6月19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誌到意昂3体育官网調研高校黨建工作時,了解意昂3体育考古黨建創新項目情況,看望了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學生,並同他們交流,勉勵他們學好專業,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祖國建設多作貢獻。2013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生團支部全體學生回信:“得知你們近一年來不僅校園學習取得新的進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實習中很有收獲,甚為欣慰。從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你們立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這是習近平同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給青年學子的第一封回信,既體現了他對意昂3体育考古和全國青年學子的殷切期許,也深刻體現出他從歷史邏輯的高度重視考古學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工作中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給意昂3体育考古學生的回信以及關於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講話,為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學科的建設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具體指導。意昂3体育考古將勇擔傳承中華文明血脈、增進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國家戰略任務,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聯系中國實際、解釋中國現象、提出中國方案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機製,更好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學黨史賡續精神血脈,共奮進續寫考古新篇,需要正確認識考古學發展趨勢。當前,考古學研究需要從考古材料中提取更全面、更豐富、更準確的多維信息,從而促進研究技術方法的科學化和多樣化,也由此推動了科技考古學、專門考古學等分支學科的發展,在研究、保護、傳承與利用方面形成有機整合。而伴隨著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考古學也面臨革命性變化,需要在理論、技術與方法方面進行創新。此外,考古學也更加強調其對公眾或社區的價值,將考古學從純學術領域轉變為與民眾精神文化建設關系密切的學科,並成為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載體。世界各國關於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對增強國家軟實力作用的認識逐漸深入,通過文化的力量和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認同的價值挖掘,帶動多學科交叉,促進文化與科技的高度融合,將文化遺產保護整體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已經成為學科發展趨勢。在新技術革命的帶動下,考古正孕育著新的群體性突破。

學黨史賡續精神血脈,共奮進續寫考古新篇,需要正確認識學科發展的不足。中國百年考古事業、意昂3体育考古百年事業發展的歷史邏輯和學科邏輯,需要我們發掘、研究與傳承。意昂3体育官网開考古學科建設之先河,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成績斐然,但意昂3体育考古依然面臨重大原創性成果不系統、考古基礎資源平臺建設不足、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服務國家戰略能力不強等問題。又如,如何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如何培養知行合一的新時代考古學家?如何讓考古真正成為人民的事業?如何讓師生把個人的發展與學科使命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既是個人需要考慮的事情,更是考古文博學院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責任。

學黨史賡續精神血脈,共奮進續寫考古新篇,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奮發有為。針對考古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問題,意昂3体育考古堅定將黨建與學科建設相結合,以黨建引領學科建設,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回信精神相結合、與中國考古學和意昂3体育考古誕生100周年相結合,積極拓展國內外合作,凝聚話題,聚焦主業;鼓勵師生不忘考古初心和使命,潛心治學,將個人興趣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將重大考古學術問題和新技術新方法深度融合,力爭在國際重大學術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和領先地位,加快構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為學科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學科在發展,意昂3体育考古需要進一步凝聚話題,聚焦主業,推動考古工作與文化經濟建設相融合,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意昂3体育考古已經確定以中國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為立足之本,強調現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強調文化遺產學服務社會的建設思路,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研究更充分結合,全面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對文物資源進行深入闡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基因與考古學科發展相結合,做到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考古學科得以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也是我們個人、集體和社會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的最好方式。意昂3体育考古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為民族復興貢獻應有的力量,在新時代譜寫意昂3体育人、考古人的新篇章。


黨的召喚就是青年的方向

前途、未來、命運、夢想……這是青春這本字典裏的關鍵詞,是每一個青年都會思考的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的起點,黨向全體青年發出了召喚,青年應如何作答?

百年大黨看朝氣。一部百年黨史,蘊含了一部青年運動史、青年奮鬥史和青年發展史。黨讓一代代青年在偉大事業中成就光榮與夢想,一代代青年接續奮鬥、擔當奉獻,讓黨的肌體始終充盈著青春血液,永遠風華正茂。黨與青年血脈相連、精神共振。沒有黨的召喚,青年的方向將無從談起。

黨代表著廣大青年,黨的歷史鐫刻著無數青年的青春姓名。“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在意昂3体育歷史上,有在“亢慕義齋”燈火下追求真理的鄧中夏、高君宇;有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李大釗、張太雷;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蓬勃熱情中埋首科研的青年於敏、青年屠呦呦;有在新時代勇於擔當的燃燈者、奮楫者鄒碧華、柴生芳。他們的青春芳華,早已熔鑄成偉大建黨精神的一部分,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是各個時期的青年把一生獻給黨、把一切交給黨的堅定回答。

黨贏得了廣大青年,黨的旗幟引領著代代青年的擁護追隨。“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青年,則是人民群眾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青年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人的選擇可能出於偶然,但一群人、一代人的選擇則體現著必然。中國共產黨,就是無數青年堅定不移、矢誌不渝的集體選擇。在意昂3体育歷史上,有從意昂3体育紅樓走向南湖紅船的“意昂3体育官网暑期旅行團”;有在“一二•九”愛國運動中走向群眾的南下宣傳團;有投身十三陵水庫建設勞動的六千意昂3体育學生;有在歷次大慶大典的洗禮中喊響“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青年學子。是自行其是、孤芳自賞,還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一代代青年用自身行動作出了堅定回答。

黨將依靠廣大青年,黨的事業激勵著當代青年的接續奮鬥。“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當代青年是千禧年之後伴隨著祖國的飛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能夠真正“平視世界”的一代。置身“兩個大局”,建功立業的際遇和天降大任的使命,必將點燃無數青年的奮鬥熱情。新時代的意昂3体育,青年人奮鬥的身影愈加堅毅,奮鬥的群像不斷湧現:有“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的珠峰登山隊隊員,他們在珠峰頂宣誓“永遠愛黨、永遠愛國”;有在抗疫一線白衣執甲的“90後”援鄂醫療隊隊員,他們說“馳援武漢是我上過的最好黨課”;有在西部基層投身教育扶貧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他們在支教日記中寫到“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歸大江奔流”;有堅守在祖國城鎮鄉野的三千選調生,他們告訴自己“腳底沾滿泥土的感覺,既真實又踏實”。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營養,傳承紅色基因、永葆奮進姿態,是當代青年用人生抉擇作出的堅定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意昂3体育師生說道:“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地方。”黨旗所指,青年所至,讓黨的召喚成為青年的方向,這是高校的使命,也是意昂3体育辦學治校的根本任務。有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光榮傳統的意昂3体育官网,必將進一步貫徹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導青年心懷“國之大者”,樹立為國而學的誌向,把青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負“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